作为中国农业银行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利器,金穗惠农通工程是过去几年农行“三农”业务的重心。
经过农行全系统的大力推动,几年内已发放惠农卡1.7亿张,建立服务点65万个,布放电子机具120万台,覆盖全国75%以上的行政村。
如今,这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正在寻找新的方向。
银讯通入围
股改上市后,农行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断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金穗惠农通”工程。
该项工程最初的基本模式是惠农卡+转账电话+POS,农户持有“惠农卡”,就可以在村里布放的机具上完成转账、查询、小额取现、刷卡消费等服务。
但随着“三农”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农村地区客户的现状和诉求正在发生改变。对此,近日农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创新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机具换代、功能完善和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根据《意见》,农行将总结前期探索实践模式,以“金穗惠农通”工程现有服务点网络为基础,在惠农卡功能丰富、电子机具更新换代以及工程与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对接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升级。
农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引入互联网、移动互联新技术是这次更新的一大方向。
在此次升级中,名为“银讯通”的机具,同过去以“转账电话+POS”为基础的“智付通”机具一起,被列为“金穗惠农通”工程的基本机具类型。
据《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了解,2012年,农行最初在四川试点“银讯通”。当时,依托移动公司遍布乡镇服务网点,农行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试验通过手机终端在农村完成小额现金缴费和取款服务。
业务推出即受到了农村客户的热捧。随后,作为试点行的农行四川分行不断对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通过总行互联网金融专属“磐云平台”支持、手机APP应用的重构、移动支付盒子等终端外设的配套及位置服务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强了“银讯通”的内涵,使其具备全国覆盖的能力。
目前,“银讯通”已经成为“互联网+惠农通”的重要产品,农行可以利用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的基层网点,搭建农村社区的微银行体系,形成农行服务在基层的渗透,满足居民小额取现、转账等基本金融诉求。同时,该产品还实现了跨行业IC卡的读写功能,可根据各个地区的需求,加载各种行业应用,为客户办理多种杂费的代收,烟草、蚕茧等农产品收购加工龙头企业的资金收付业务。
《意见》表示,未来将优先选择偏远、不通固话的地区推广应用“银讯通”。
做深服务内容
为了让“惠农通”工程提质,除了引进“银讯通”这样新的机具外,农行还在已有产品、机具和服务的深挖上大下功夫。
针对在农村地区发放量已达1.7亿张的惠农卡,农行未来将对其功能进行升级,以实现客户分类管理和高端客户差异化服务。同时,以后惠农卡还会增加“存贷通”功能,来推广惠农卡专属理财产品。
机具上面,原有的“智付通”机具将被更新为总行版机具,并增加助农现金汇款、助农转账汇款功能,提高助农取款额度;加载农村社保、水电气、有线电视等项目代收代缴功能,力争所有代理缴费均能在服务点办理。
“惠农通更像是农行自己构建的一个农村金融生态,其他服务可以像插件一样接上去运行。”一位专家表示。
《意见》指出,农行还将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商通机具功能,对接电商平台,提升机具业务处理能力。
在此方面,目前农行一些分行试行的“E农管家”、“四融”平台等模式便可以同现有的“惠农通”对接,以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上下游商户商品购销、农产品直销、农资经销为切入点,引入互联网技术,建设农村本地化、互联网式“三农”电商服务平台,为县域和农村地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本报记者 张艺良)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2015年08月10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