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稳增长、惠民生、促消费、畅循环等系列政策效应加快释放,银行业金融机构正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从多家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以消费贷款、信用卡为抓手,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切实发挥金融对消费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今年国家提出要大力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作为个人贷款同业首家突破9万亿元的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怎么做到的?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横跨城乡、点多面广的优势,聚焦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持续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积极服务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实施全行提振消费贷款专项行动方案,优化准入、授信、续贷、期限、利率等信贷政策和资源要素保障,增加个人信贷供给,助力健康、养老、旅游、教育等热点领域消费增长。”林立介绍,农行深入推进消费金融场景融合,创新推出“随薪贷”“尊悦贷”等产品,优化组合办贷、调查作业等业务流程,个人消费类贷款期限由最长5年延长至7年。截至6月末,农行全行个人贷款投放3.87万亿元,增量4932亿元,余额达9.31万亿元,保持了可比同业的领先优势。其中,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1.45万亿元,增量1140亿元,余额达1.45万亿元。
中国银行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今年年初推出的“万千百亿”惠民行动正在稳步推进,上半年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额与信用卡消费额累计已过万亿元。中行的做法是,从供需两侧扩大消费领域金融服务供给,多措并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全方位助力提振消费。具体举措体现了3个“突出”:支持增强消费能力,突出普惠性;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突出精准性;助力改善消费环境,突出便捷性。
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说,商品消费方面,中行开展“以旧换新”“国补营销季”专项活动,上半年信用卡国补消费额、消费贷款以旧换新投放额均大幅超出去年全年水平。服务消费方面,运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工具,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养老等行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6月末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与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025亿元。
“从惠民生角度看,提振消费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于消费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注重服务品质、体验和个性化,消费结构正加快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需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路径。
落实落细贴息政策
8月12日,备受市场期待的消费贷款领域“国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在政策规定时间范围内,符合条件的相关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总体来看,这两项贴息政策设计的侧重点都是广覆盖、低门槛,也没有设置复杂的申请程序,尽量让大家实现“省钱又省心”,只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就可以享受政策的支持,确保精准发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
在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居民享受贴息的核心条件是要有真实的消费行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介绍,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培、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其中实实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
对于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这8类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而言,贷款贴息的核心条件是要将贷款资金用于经营活动,例如拓展空间、优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业态、人员培训、产品研发等,重点是要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以便更好匹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服务消费需求。
金融服务是消费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梁世栋表示,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是通过财政和金融的联动效应,利用金融来增加财政资金应用乘数,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对提振消费支持的引导作用,对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助力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判断,两项贴息政策出台将有效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借贷成本,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促进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有效增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毅表示,建行将切实抓好组织实施,聚焦精准支持真实的消费需求,简化贴息流程,提升客户体验,深化贷款与消费场景融合,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扩大消费需求,让消费市场的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潜力。
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实现消费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光有量是不够的,还要有质。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密不可分。
“尽管资产质量面临一定压力,但我们将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持续抓牢抓实防风险首要任务。”林立表示,农行将以更大力度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充分发挥数字化赋能,持续开展风险模型迭代和规则优化,加快构建个贷业务数智信贷管理体系,做到风险早识别、早发现和早处置。
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为此,建设银行前瞻主动做好资产质量的管控工作。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介绍,截至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33%,较上年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1.81%,较上年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整体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在普惠零售领域,面对近年来整体风险演变态势,建行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落实好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同时,加快完善自身的风险管控机制,强化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推动数字化风控工具融入、嵌入信贷业务流程,持续优化业务准入、风险核查、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管理,推进零售信贷集约化管理,通过加强风险源头和过程管理,持续提升风控质效,以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保障业务稳健高质量发展。
邮储银行也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偏好,今年上半年继续控增量、化存量,严守资产质量管控底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姚红介绍,近年来,零售信贷风险是邮储银行资产质量波动的主要承压点。为此,该行在坚持小额分散、注重风险缓释、严格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在2024年全面改进了主要零售信贷产品的作业流程,优化了客户及业务准入标准,加强了风险模型策略应用,在今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实施了4项管控措施。
具体来看,一是深入推进零售信贷集约化作业,完善客户尽调和人工审查审批要点,强化流程制衡约束和真实性交叉验证;二是强化总行、分行两支集中催收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不良资产处置,加快风险出清速度;三是认真落实小微企业金融续贷、个人消费贷款纾困等政策要求,帮助临时困难客户平稳渡过难关;四是加强阳光信贷文化建设,严格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黑灰产、不法中介渗透。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双重利好下,我国消费金融迎来结构性机遇。”董希淼认为,这一机遇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潜在扩张,更在于市场格局的深度调整与优化。未来,各家商业银行将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消费贷款覆盖面、细化金融支持提振消费举措、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全面加大对促消费扩内需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贷款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本报记者 勾明扬)
(来源:《经济日报》)